XM平台

亡父坟前抽卡,亡母骨灰镶钻,年轻人决定告别“墓碑”(2025年04月03日)

XM

不论在何种传统文化的范畴中 ,死亡都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与逝者相关的事情也带着诸多规矩和禁忌 。

间隔着阴阳两界,难以互通 ,人们只能一代代遵循祖先传递下来的指南,试图触碰和链接另一个世界中自己爱的人,努力留下一天天逐渐消失的过往 ,对抗逐渐模糊的记忆。

生命结束是从诞生起就已经注定的结局。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课题 。这个课题或早或晚,终将到来。

新一代的年轻人 ,决定早早修好这门功课。他们重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死亡的叙事——海葬 、树葬、骨灰晶石等新型的殡葬纪念方式不再小众 ,而开始被许多年轻人主动选择 。

我们敬重死亡,所以珍惜生命。希望生命轻盈,所以才不去刻意定义死亡的沉重。在这些故事里 ,死亡固然哀伤,但对亲人的爱,对自己的爱 ,足以和活着的人一路相伴 。

懒得去扫墓,就把老爹带在身边

清明节前,机智韵等着姑妈通知父亲的下葬安排 ,她打算在下葬前打开父亲的骨灰盒,取一部分出来做成首饰 。

这是机智韵和父亲的约定,“谁先去世就拿谁的骨灰做首饰 ”。但机智韵并不知道骨灰盒的构造 ,于是她在小红书上发笔记问网友怎么打开骨灰盒。

笔记获得了几万点赞和数千条评论,除了认真答题,更多网友震惊于世间还有这样的父亲以及父女关系 ,评论区里对于这种关系的羡慕甚至盖过了对失去至亲之人的惋惜 。

机智韵的父亲去世于2024年夏天 ,54岁的他打完几场游戏之后觉得困就去睡了,“连着2天4场大攻防,打完还分析地图布置 ,跟我安排了一顿”,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姑姑信风水,给父亲安排了次年的下葬 ,在这之前骨灰就存在殡仪馆。

回忆起见到父亲遗体时的场景,机智韵记得当时脑袋空空,看见父亲躺在床上 ,触摸他时非常冰冷 。

“我从来没有碰过那么冰冷的物体。”

因为父亲是在睡梦中去世,可能没什么痛苦,与此同时也没人能及时发现 ,作为不上班且经常熬夜打游戏的“网瘾中年 ”,等被发现还没起床时身体已经僵硬。

相较于死亡的冰冷,机智韵面对死亡的态度截然相反 。她会庆幸“还好不是梦幻西游时期的他 ,不然帮会老板嘎了 ,我还真收拾不了。”

在机智韵的描述中,这位非传统父亲一辈子没怎么上过班、日常生活就是打游戏和喂流浪猫 、育儿方式是自己闯大祸带娃闯小祸。

父亲救助了十几只流浪猫,专门租了房子喂养

“小时候他带我玩烟花 ,又不敢点,会把打火机扔给我让我去点;还带着我和姑妈开车爬接近90度的山路蹚水坑,回来被奶奶骂不知危险 ,他也只是已读乱回一句切诺基底盘高 。”

生活上父亲更像一个大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保护得很好,反而在游戏世界里 ,父亲是绝对主导。他能独当一面,也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甚至因为在游戏中太厉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他偷偷与自己女儿的账号“喜结良缘 ”,以绝其他玩家来抱大腿的后患 。

“是不是很地狱?有天我一上号天塌了,我怎么成我爹的情侣号了 。他还让我帮他捏脸。”

游戏里机智韵给父亲的角色合影

在常玩的剑网三里 ,父亲的角色是天策。机智韵自己会一些手工 ,她计划用父亲的骨灰晶石加上一些天策的元素做成首饰,“挂坠或者手串,或者手机链包挂都可以 ,怕掉了我可以多做几个 。”

面对网友提醒到开骨灰盒时要避光、要盖一块布、不能哭泣等诸多禁忌,机智韵觉得“我没有把他的骨灰扬了就算我善,毕竟他还说过要拿我的骨灰拌饭。 ”

似乎在机智韵与父亲的相处中 ,死亡从来就不是禁忌话题。

“因为我懒得扫墓,有次刷到骨灰可以做钻戒,我说这挺好 ,老爹以后你嘎了我就把你做成首饰,省得我还要去给你扫墓 。 ”而父亲的回应是“咱俩还不一定是谁走前头呢。”有次看电影里拍到骨灰像奶粉,父亲还打趣道拿机智韵的骨灰拌饭。

父女俩经常互开一些“地狱玩笑” ,机智韵还计划在父亲的坟头抽卡,“我有个游戏挂件一直刷不到,我爸阴阳过我 ,说你可以来我坟头刷 ,出了给我安排豪华纸扎 。 ”

也许正是父亲如此轻盈的人生态度,带给了机智韵同样乐天派的性格。

机智韵父母年轻时

父亲去世得很突然,机智韵觉得 ,如果父亲知道自己会以这种方式迎来死亡,“他那个乐子人应该会蛮骄傲的吧”,毕竟一生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 ,没有什么痛苦就安详地去了。

而以后机智韵戴着父亲的骨灰饰品被问起时,她也会毫不避讳甚至很骄傲地说一句,“看 ,这是我老爹!”这份叙事里, 死亡不是终点,父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

妈妈的骨灰变成了钻石 ,是她亲自挑选的款式

接受采访时wonnie正踩着动感单车,进行每周四五次的健身训练。母亲离世后,wonnie变得更爱惜自己的身体。

从患癌到离开 ,母亲坚持了七年左右 。在wonnie看来 ,母亲生病期间的求生意志非常强,也几乎从不抱怨,可以说是在可控范围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了一生 。

“妈妈好像从来都不会哭 ,她生病了还会反过来安慰我,整个治疗过程中也是很积极的状态。 ”wonnie回忆起唯一一次接到母亲说化疗很痛的电话,“她说‘我现在好痛啊’。那是我长到二十多岁第一次听到她的脆弱 。”

母亲患病的前几年 ,wonnie刷到一些骨灰打造纪念品的科普,“我就顺带问了一下我妈这种形式怎么样,她说蛮好的。”

到母亲去世前一两周 ,wonnie再次和母亲确认骨灰的处理方式。她们决定在火化后留出部分骨灰做成钻石 。这次,母亲亲自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钻石样式和镶嵌款式。

感觉自己身体快要撑不住时,母亲要求从医院回家。在家中提前过了生日 ,长辈亲朋都来看望 。她曾说过要死得有尊严,“如果我快不行了你们千万不要把我送进ICU。 ”

事实上wonnie的母亲非但走得有尊严,她甚至将自己的死亡安排得井井有条。

“妈妈走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她都有提前买好检查好 ,包括现在我们家祭祀摆放的供品也是她自己决定的 ,她当时让我拿纸笔记下来,然后每年我们都是按照那张表去放供品 。”

带病生活的这七年,母亲与病魔抗争的坚韧和面对死亡的坦然 ,都给了wonnie很多力量。

母亲火化的时候很多亲友都在场,遗体火化完推出来会有一些比较大的遗骨需要敲碎,留存做钻石的骨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取的 ,亲友热心过来帮忙,wonnie一度挤不进去。装盒之前那一小部分骨灰被小心放进一个袋子里 。8个月后,她变成了一颗钻石 。

wonnie在提问笔记里与网友互动

等待钻石回来的这段时间好像格外漫长 ,却又转瞬即逝。看到那颗钻石成品,wonnie觉得很神奇,“那个居然是我妈妈的骨灰。”wonnie的父亲眼中噙着泪 ,也许在那一刻死亡有了具象 。

死亡这件事,并不会随着葬礼的结束或纪念品的完成而有个句点。“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 余华这句话的含金量在不断上升 。

wonnie母亲的骨灰分成了三部分 ,除了钻石本身 ,余下了一些原封不动寄回来放在珠宝盒里,其余大部分安葬在墓地。

面对“尸骨不全”“对逝者不敬对后人不好”这类质疑,wonnie继承了母亲的那份坦然和全然的自主性 ,“首先这是我妈妈自己的意愿,其次说这些话的人没有对我们家作任何贡献,当然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

如今wonnie和家人仍然会保留传统仪式 ,在诸如清明 、春节这样的日子去母亲墓前祭拜 。那颗骨灰钻石在wonnie看来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也是一个可以经久传承的物件。

“妈妈有留下一些首饰,我平常也都会戴。但这枚骨灰钻石我应该只会在特殊日子佩戴 ,比如她的生日忌日,我的生日之类的 。主要也是怕弄丢或者戴久了没那么有光泽。 ”

她不太相信,或者说是不太希望这枚钻石承载着母亲的精神 ,如果那个精神能以人所不知道的形式存在,她也希望那是更广阔自由的方式,而不是困在一颗小小的石头里 ,“与其说这个钻石承载着什么 ,不如讲我这个人本身就是我妈妈的传承。”

认真思考过死亡,更想好好活着

17岁时,开水海就已经写好了遗嘱 。

遗体能捐的都捐了 ,财物留给妹妹,葬礼食品要订麦当劳肯德基达美乐,饮料就用维他柠檬茶和可口可乐 ,出席葬礼的人不允许穿黑白灰,音乐用自己的歌单,火化完骨灰一半葬在江南的春泥里一半洒进大海……

写下这份遗嘱的起因是 ,高中时一位同班同学在体育课上突然倒下,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

周五放学前,班主任拉上窗帘 ,说要给那位同学开个追悼会。原本窸窸窣窣收拾着书包的同学们,瞬间停止了所有动作,教室里落针可闻 ,时间和所有人的思维仿佛都随着动作一齐停滞了。

也许在那之后 ,包括开水海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死亡的份量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死亡的意义,也是第一次离死亡这么近。”几经思考,她写下了那篇遗嘱 ,一直存在自己的手机备忘录里。

21岁的某天,开水海和朋友聊到一个学长的拍照项目,朋友开玩笑说那些照片拍得太好了是可以当遗照的程度 ,“然后我就想到,如果要办一场我的葬礼,遗照会是怎样的? ”

于是开水海挑选了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附上17岁时的遗嘱,发了一篇小红书 。

开水海为自己选的遗照,还在持续更新中

照片上开水海染着金色头发 ,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她希望来参加葬礼的亲友也是五彩缤纷的,最好不要哭 ,“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笑笑闹闹像是开party” ,她还强调一定不能把遗照调成黑白,“我的人生辉煌灿烂而且我最讨厌黑白灰这种没有色相的颜色了!”

开水海对于自己葬礼的叙事,更像是一种与形式主义和成人世界死亡叙事霸权的双重对抗。

“关于葬礼的记忆 ,最早是在我小学二年级太奶奶去世。我跟太奶奶见面不多没有特别浓厚的感情,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情景,我穿着白色T恤黑色长裤披麻戴孝手上拿着不知道什么物件围着庭院一圈一圈地走 ,大家庭来了很多人,但所有人都非常沉默,小孩子懵懵懂懂 ,问这是在做什么,会马上被大人制止,大家依然很肃穆地一圈一圈地走 。 ”

她还记得送葬的时候奶奶哭得特别厉害 ,“我太奶奶去世时95岁,应该算喜丧。”对于亲人离世的不舍完全可以理解,但开水海不希望将来自己葬礼上有人这样哭 ,“如果大家都很伤心 ,我也会伤心的。”

她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明亮鲜活的,自己的死亡也不能是死气沉沉的 。

“我的骨灰要葬一半在江南的春泥里,另一半就洒进大海吧 ,这样我感觉比较浪漫,我的一部分可以留在我最喜欢的江南,另一部分可以跟着洋流去往世界各地。 ”

喜欢江南是因为开水海中学时很喜欢余光中先生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当我死时 ,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当我死时。”

喜欢大海则是因为她在海边出生长大,高中时期在面朝大海的学校里眺望着港口写生 ,一直是记忆里非常闪耀的日子 。撒进海里对于她来说既是回归,又是出发 。 

教学楼眺望出去的港口

开水海发在小红书上的遗嘱笔记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除了在评论区互动之外 ,还有许多网友发私信安慰她 ,多是以为她想不开才会写下这些。为此她感到温暖却又无奈,在评论区置顶解释自己现在很健康很快乐,还想再活五百年。

“会担心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 ,尤其是一些初高中生小朋友,可能很多是因为有不好的倾向才会去搜这些内容,当时也想过要不要删掉 ,但还是决定就在评论里声明一下 。我不想死,我希望大家都不要想死。”

现在的开水海22岁,在自己喜欢的大学学着自己喜欢的专业 ,毕业设计正在做自己很想表达的内容,每天都很开心。

她悄悄透露笔记里的墓志铭是改过的21岁版本,17岁的版本是:再重活一次 ,我还要做我自己 。

版本更新也许是因为,这个版本的开水海,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好的自己。

结语

骨灰的归宿可以不仅仅是墓地 ,也可能是成为坚固的钻石、成为滋养土地的春泥、成为奔流到海的水分子。关于死亡 ,每一代都有自己选择纪念的方式 。

过去,人们习惯了当死亡降临或者不远时,才敢斗胆谈论。当代年轻人用解构对抗规训 ,他们并不否认死亡的重量,却拒绝让这份重量阻挡生命的前路。 

勇敢剖开死亡的不同侧面,我们会看见年轻人面对生活的坚韧和热烈消融了脆弱和消沉 。

年年陌上生春草 ,岁岁清明思故人,这一场生者对于死者记忆和爱的接力,具体的形式取决于每个人。除了哀悼和愁思 ,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这或许就是这个节日设立在春和景明之时的原因 。

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