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平台

博士生论文,本科生审稿(2025年04月02日)

XM

你的paper审稿人 ,可能是个本科生。

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Lenka Zdeborova早就在推特上吐槽过顶会的审稿人筛选机制,她在研究生的申请中发现不少人本科阶段就已有顶会审稿经验 。

你以为审稿人是学界大佬、同行精英,但也可能是他们手下的本科生 、研究生.....

审不过来 ,真的审不过来

为啥你的paper会落到本科生手里?这就不得不提到现在的审稿模式。

目前,期刊、会议普遍采用同行评议(Peer review)的审稿模式。同行评议被公认为是用于专业评审的最好制度,能够较好地评估文章质量 。即使你没有在顶刊顶会发论文的经验 ,也没有经历过期刊、会议的同行评议,但你大概体验过毕业论文盲审,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同行评议。

这一审稿模式的形成直接和论文投稿量增加相关。随着投稿量持续增加 、编委会寻找外援的临时模式难以为继 ,又恰逢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 ,期刊开始在投稿平台让作者自己推荐评议专家 。但近年来,学术“泡沫 ”已经膨胀到同行评议也感到“心累”的程度了。

文章提交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投稿的增加速度却远高于合格审稿人的招募、培养速度。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显示 ,从2008至2018年,全世界同行评议科学工程类期刊及会议论文的数量以平均每年约3.8%的速度增长,其中我国约为7.8% 。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的《中国科学基金》期刊也曾刊文指出 ,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从规模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的发展,但不断扩大的科研队伍与从事科研管理者数量上的不相称矛盾仍在不断加大 。

随着论文投稿量增加,审稿人资源已经越来越不够了——不光是审稿人不够 ,他们的时间也不够。“审稿被拖”是不少人的投稿遭遇。这边焦急地想在年底绩效考核、职称评审 、毕业材料提交、奖学金评定前为自己的论文找个好去处,审稿人人选却迟迟不能敲定,或者是好不容易有人同意审稿但到了ddl却不返回审稿意见(掐人中掐人中) 。

对受邀审稿的“大佬 ”们来说 ,把论文交给手下学生这件事儿就更好理解了——忙、没时间。同行评议基本都是“免费劳动”,接受审稿人邀请可能是出于和刊物 、会议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考量,但手头科研教学任务重 ,把审稿工作交给学生还能培养他们对期刊投稿流程 、学术要求的理解 ,有助于日后投稿,怎么不算是“一举两得”呢?

本科生审稿,水平就一定差?

不过 ,本科生审稿水平就一定差吗?还真不一定。

期刊一般会有固定的审稿人库,也可能接受作者推荐,或从同研究领域临时寻找合适审稿人 。但在选定审稿人时无一例外需要综合考虑研究领域、专业性、审稿时长 、公正性(审稿人与作者是否有合作关系)等多个维度。

以机器学习领域顶会NeurIPS 2025的审稿人招募要求为例 ,审稿人在理想情况下需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或在认定列表中的期刊/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2篇论文,被引用10次及以上 ,此前有审稿人经验等。而对多数刊物、会议来说,近*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相关领域论文*篇都是担任审稿人的核心要求 。

不少高校在报道本科生科研经历时会重点强调“审稿人 ”这一履历。不管是导师私下安排的任务还是期刊正式邀请,但从他们的本科履历来看 ,即使不一定达到了审稿人的招募要求,其水平至少也在(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平均线以上。

比较典型的案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10级本科生吴佳俊,大三时就已在计算机视觉顶会CVPR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公开报道中 ,他被邀请为CVPR审稿人 ,也是2013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而他的“开挂人生”仍在继续,目前他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期刊编审队伍,如何向“年轻化”过渡?

除了审稿、学术水平方面的质疑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让本科生 、研究生代审稿合理吗?

bioRix2019年发表的一项调查曾采访498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科研人员(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超过半数的年轻科研人员承认有过为导师或资历较深的同事代写同行评议的经历 。超过80%的受访人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学术职业道德 。不管是对投稿人还是期刊编辑来说,审稿人分享论文都不是他们想看到的情形 ,代写更是违反了同行评议的保密制度。

而在另一边,隐形权益损害也发生在这些“代笔 ”者的身上。同样在2019年,Nature发表的一篇文章区分了“代写 ”和“共同评议(co-review)”在本质上的区别 ,认为代写会使得初级研究人员不会因他们的评议工作获得同行认可,但后者实际上是一项可行的培养青年审稿人的方式 。

在投稿量激增的情况下,期刊编审队伍的确需要年轻化 ,但也绝对有更合理、正当的方式。自2020年起,Nature Communications连续多年开展面向初级研究人员的同行评议指导计划,旨在进一步扩大年轻研究人员参与同行评议过程的机会 ,为他们提供认可其审稿工作的机会 ,同时扩充高素质的审稿人库。共同评议模式下,审稿人可向编辑推荐一名初级研究人员共同审稿,由2人合写一份审稿报告 。在试点范围内 ,大约有25%的审稿人接受了这一提议。

对青年人才的需求焦虑不仅出现在审稿人队伍,也成为期刊编委队伍的痛点。为给编委会培育后备力量,最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组建专业的青年编委队伍,他们在招募人才时通常优先关注本刊的优秀审稿人 。除了一些硬性条件,对青年编委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年轻”且“高产 ” ,比如年龄在4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在CSSCI或SSCI等期刊上至少发表5篇及以上高质量论文等。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211种,期刊从业人员3.76万人 ,平均每本期刊工作人员7人左右 ,而这7人需要处理期刊的约稿、编辑 、出版、传播、服务等全链条的工作。

组建青年编审队伍,是期刊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 ,设置了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对一流编辑人才培育起到了很好的托举作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和经营人才。今年3月,北京发布“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其中亦提到 ,鼓励高校培养建立高水平综合性期刊后备人才梯队 。

本科生担任审稿人——这一现象看似离谱,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期刊 、会议编审队伍的人才短缺问题 。要应对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实现期刊建设可持续发展 ,建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组建青年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资料:

[1]同行评议:科学的守门人

https://m.gmw.cn/baijia/2021-01/12/34534901.html

[2]Publications Output: U.S. Trend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https://ncses.nsf.gov/pubs/nsb20206/publication-output-by-region-country-or-economy

[3]出于什么原因,审稿人会拖着不返回审稿意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539788?sort=created

[4]Self-nomination for reviewing at NeurIPS 2025

https://blog.neurips.cc/2025/03/10/self-nomination-for-reviewing-at-neurips-2025/

[5]斯坦福大学-吴佳俊

https://profiles.stanford.edu/jiajun-wu

[6]Co-reviewing and ghostwriting b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the peer review of manuscripts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617373v1

[7]万万没想到 ,我的审稿人是个本科生?!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618552391/658151387

[8]关于《农业经济与管理》首届青年编委招募启事的通知

https://www.neau.edu.cn/info/1039/25551.htm

[9]蓝皮书:中国科技期刊现有5211种 从业人员总数3.76万

https://www.cast.org.cn/xkx/xw/mtbd/art/2024/art_21360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