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平台

你可能不知道,买一根数据线到底有多难(2025年01月25日)

XM

在正式进入文章之前 ,咱先来玩两个竞猜小游戏。

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根据这张照片,看出来它们是啥规格的USB-A口和USB-C口?

又或者看能否根据一根线各个角度的细节,判断出它是一根什么规格的数据线?

面对上面这两个问题 ,我敢说有百分之八十的差友估计都会犯难 。

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差友 ,没准会根据接口和插头触点看出点门道,通常情况下,蓝色A口是USB 3.0 ,白色或者黑色A口是USB 2.0,这些还算有迹可循,但是到了C口 ,大概率就歇逼了。

因为即使物理概念上的接口针脚满配了,也还有emarker芯片影响着线材传输速率和功率上限,倒不是我在故意为难大家哈 ,主要是现在市面上的接口和线材真的那叫一个“乱”。

就拿最常见的电脑来说吧,现在电脑配备USB-A口早就已经是基操,有些电脑甚至给的全是USB-C口 。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电脑USB-C口正反都能插 ,平时用起来很方便,但可能不清楚它到底支持多高的传输速度、多大的充电功率,到时候有需要的话 ,能不能拿来投屏或者外接显卡 。

而对于USB-A口 ,虽然看上去比较传统,但它们在性能上其实也存在不小的差别,同一台电脑 、位于不同位置的两个USB-A口 ,它俩的传输速度可能会拉开两倍甚至十倍的差距。

假如这会儿有人拿着你的电脑,问你这是什么规格的接口,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说不上来(俺也一样.jpg)。

因为很多电脑并不会在接口旁给你标注具体规格信息 ,你看,像Mac就是简单在机身上开了个孔,其他啥也没标 。

其他笔记本电脑 ,特别是轻薄本,有一个算一个,差不多也都这样 ,顶多在接口旁边给了个闪电小标识,懂的人知道这是雷电协议的logo,不懂的。啥?这接口难不成只能拿来充电?

当然了 ,数据线这边的情况也一样 ,我瞅了一圈身边在用的数据线,发现它们绝大多数也没标注具体规格。

本来这也没啥大不了的,真有需要 ,咱们去官网看下就行了,也就半分钟的事,但问题偏偏就出在 ,虽然各家都标注了接口和线材规格,但它们的标注方式咋说呢,多少有点随意 。

比如根据数字越大越强的逻辑:USB 3.0、USB 3.1 Gen1、USB 3.2 Gen1 ,那肯定是USB 3.2 Gen1最强是吧,但其实这些接口实际传输速度都一样,都是5Gbps ,只能说迷惑性极强。

包括USB 3.1 、USB 3.1 Gen2还有USB 3.2 Gen2也是一样,你别看它们名字不一样,实际上这些接口的传输速度都是10Gbps ,除了那些数码极客 ,就问你,普通人谁看了不迷糊。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U盘 、移动硬盘以及扩展坞等一众外设设备上,很多设备都是直接标个USB 2.0/3.0就完事儿 。

不过你要是说这些厂商标错了 ,那倒也不至于,因为它们都遵循了USB标准化组织(USB-IF)制定的标准,只不过 ,某些厂商遵循的是老标准,另一部分厂商则遵循了新标准。

之前了解过USB命名规范的差友应该都知道,USB标准化组织“瞎改 ”USB接口的名字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比如在USB还是2.0那会 ,USB标准化组织就把USB 1.0改成了USB 2.0 Low Speed、USB 1.1改成了USB 2.0 Full Speed,而正儿八经的USB 2.0则被改成了USB 2.0 High Speed 。

这么一来,等于啥都不做 ,就让USB 1.0跟USB 1.1“原地升级”到了USB 2.0。然后USB 3.1出来后,它又把USB 3.0改成USB 3.1 Gen 1,同时USB 3.1则被改为USB 3.1 Gen 2。

再后来 ,等到USB 3.2一出来 ,USB标准化组织故伎重施,又双给USB改了次名 。

新规范要求USB 3.1 Gen 1改名为USB 3.2 Gen 1,USB 3.1 Gen 2改名为USB 3.2 Gen 2 ,至于USB 3.2则被叫成USB 3.2 Gen 2x2,后缀变得更长的命名方式也愈发复杂难懂 。

而且细心的差友应该不难发现,最开始的USB 3.0 ,经过USB标准化组织的这两轮改名,已经摇身一变,升级成了USB 3.2 ,好一个“科技以改名为本”。

再后来,USB 4发布的时候,USB标准化组织可能也想着老往后加后缀也不是个事 ,于是就宣布后续不再采用这种命名方式,结果等下个版本的USB 4出来,就变成了通过v1/v2来区分。

只能说 ,它确实是有在简化命名 ,但又没完全简化到位 。

直到网上骂声一片,USB标准化组织才终于老实,彻底抛弃了之前那几套乱七八糟的命名方式 ,转而开始使用更简单直接的办法——那就是统一按照接口和线材的传输速率来命名。

比如说,传输速度能达到10Gbps的接口,就叫USB 10Gbps;要是能达到80Gbps ,那就叫USB 80Gbps。

而且根据USB标准化组织发布的《USB-C线缆额定功率Logo使用指南》,所有类型的USB-C数据线必须带有对应传输速率和充电功率Logo标识,方便我们一眼就能区分它们的好坏 。

只可惜 ,这指南只对USB标准化组织内的成员有效,这些成员必须遵循USB-IF制定的包括命名规范在内的各项标准,但对于那些组织之外的厂商 ,就没啥约束力了,怎么标全凭自己意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很多接口跟数据线,它们的命名和标识依旧我行我素。

前阵子我看到还有博主误把前面这套两年前的标准看作新规 ,你就知道之前混乱命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深 。

在我看来 ,要是USB标准化组织一开始就采用这套简洁明了的标准,其他厂商跟了也就跟了,压根不会造成现在命名标识混乱的局面 ,以至于这会儿我们买根数据线都得做一番功课。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锅其实也不能全让USB标准化组织来背,毕竟在接口这块 ,除了USB,其实还有雷电标准。

雷电标准是最早由英特尔推出,并且得到苹果等一众厂商大力支持的一种接口标准 ,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它的接口标注方式虽然没USB标准那么混乱,但说实话也挺抽象的 。

如果说前两代雷电口 ,咱们还可以直接通过接口类型来跟USB标准做区分,那么从雷电3代开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因为从这一代雷电口开始 ,它的接口类型就变成了最常见的USB-C。

对于一个USB-C或者说Type-C接口来说,它的规格既可以是USB 5Gbps/10Gbps/20Gbps/40Gbps/80Gbps,也可以是雷电3/雷电4/雷电5 ,同形态不同规格的接口,功能上的差距挺大。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了解不同规格接口的特性,在这里我简单做了张表格 ,各位差友可以对照着查看不同接口规格对应的传输速率、功率传输 、视频输出能力以及对于一些外接设备的支持情况 。

很显然,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每个接口和数据线都采用当下最高规格,然而在现实中 ,考虑到成本、定位以及设备实际应用场景,厂商们还是会根据不同产品适配不同规格的接口与数据线 。

但是最近几年相信各位差友也看到了——无论是USB标准化组织不断改进命名规范,还是整个行业在接口形态和接口技术上的发展 ,其实一直都在朝着更加统一、更加便捷的方向迈进。

从长远来看,实现接口物理形态以及规格上的大一统,也并非没有可能。

不过事实证明 ,仅靠厂商的自驱力显然是不够的 ,要不然苹果也不会一直拖延到前年才给自家iPhone用上C口了 。而且直到现在,很多手机用的C口也还是USB 2.0,有线传输速度还不如直接用无线来得快。

要我说 ,这些厂商与其在标准上各自站队,索性不如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类似互传联盟的接口标准联盟,共同参与制定并严格遵循统一标准 ,这么一来,距离接口大一统,或许真的就指日可待了。

来源:

微博华为 、苹果、联想、小米官网

https://www.usb.org/logo-license